作者:佚名       来源于:中华书画网

  也就是说,美国虽然嘴上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但实际行为是在偏离应对气候变化框架的《公约》,在《巴黎协定》的气候目标之外,美国正避重就轻,紧盯着气候变化的安全影响。

  去年发布的《美国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保障战略》,就是借气候议题企图控制绿色产业的供应链,通过贸易保护手段来维系美国的“经济安全”。

  按照美国的逻辑,美国需要清洁能源转型的供应链,这就需要扩大本国制造能力,避免供应链过度依赖某一个国家。

  为此,特别是在对中国依赖度较高的光伏、稀土、锂电池等领域,美国使用贸易保护工具,正推动脱钩断链。

  为了彻底切断和中国的联系,美国甚至一度对从柬埔寨、泰国、越南和马来西亚进口的太阳能板加征关税,称这些国家的太阳能板是中国工厂制造的。

  一旦出现脱钩断链的影响,能源危机就会很快体现出来,这一点美国自己也不例外。

  随着与中国光伏产业脱钩断链,美国国内的光伏产业陷入大面积停滞。去年6月,在全美油气价格大涨、电力供需吃紧时,美国不得不宣布对这四个国家的太阳能板豁免进口关税,来提振光伏产业重回发展轨道——但这项措施只是暂时的,仅仅有24个月而已。

  在19日克里访华结束之际的记者会上,谭主现场向克里提问,美国对华制裁是不是影响了中美新能源合作?对此,克里承诺,回国后会把这些担忧完整传达给美国政府。

暂停(p)

  高清

画质

静音(m)全屏(f)

  加载完成: 69.16%

画中画

  除了强调供应链安全,气候问题现在已经被纳入了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并且本届美国政府在其国家安全战略的文本中,提及气候的次数,要远大于过去两届。

气候难题如何解?美国话语陷阱得先破

  在气候问题上,美国把国内安全凌驾于多边议程之上。这种美国优先的话语陷阱自然会给多边谈判带来阻碍,并且,落入这样的陷阱还会严重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

  面对美国单方面的叙事,这次克里访华期间,中方的态度,也表达得很明确:

  要践行多边主义,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确定的目标和原则。

气候难题如何解?美国话语陷阱得先破

  一方面把国内安全凌驾于气候多边议程之上,另一方面,美国在多边议程上也在打小算盘。

  多次参加国际气候谈判的徐华清提到,在谈判场上,美国号称站在“道义”的制高点推动全球气候治理。

  一个典型的举动,就是不断提出新的减排责任,但是,只讲共同的责任,却不讲减排的责任是有区别的。

  就拿最近几年美国不断推进公众视野的甲烷来说。这次克里访华,在与各方的会见中也反复提及甲烷。

  甲烷是排放仅次于二氧化碳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并且其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数十倍,因此,应对气候变化,控制甲烷的排放也必不可少。

  事实上,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有共识,需要甲烷减排。问题是,应该以怎样的路径和标准去推进?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特别希望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全球甲烷减排承诺”,设定倒计时,到2030年使甲烷排放水平较2020年降低30%。

  要实现这个减排目标,自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如何设计一个共同监测框架,量化减排的效果?

  去年年末,全球首个公开可用的全球甲烷监测数据系统,甲烷预警和响应系统(MARS)才刚刚启动。这个系统的初始资金来自欧盟委员会、美国政府、全球甲烷中心和贝索斯地球基金,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也就是说,现在国际公用的甲烷监测手段和数据,本质上还基本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中的不平衡是巨大的。

  美国急于推动的减排标准是站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现状和立场上制定的,没有更好地顾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诉求。

  当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推动“全球甲烷减排承诺”时,中方就曾提出,发展中国家普遍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管控方面存在基础数据薄弱、监测技术和有效措施缺乏等问题。

  在发展中国家还没学会走的时候,就要让他们跑起来了,这是不现实的。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上一篇和评理|美国华裔科学家成政治“胁迫”受害者

下一篇时政Vlog丨老地方见!逾百次访问中国的百岁朋友



 【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观点,作为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处理!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转载网址、作者和出处,避免无谓的侵权纠纷。